山西大学星空平台app  |  设为星空平台app  |  加入收藏  |  中文版  |  English
当前位置: 星空平台app» 学术科研» 学术动态
学术科研
学术动态
文瀛·新传讲堂 ∣ 从日常到学术:操瑞青教授谈问题意识与思维转型
时间:2025-10-17 阅读次数:

10月17日上午,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操瑞青教授应邀莅临我院,作题为“日常生活、学术思维和问题意识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教授主持。本次讲座聚焦学术研究的核心能力培养,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,学术氛围浓厚。

讲座伊始,操教授以“日常生活”为切入点,指出学术研究并非远离现实的高深活动,而是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敏锐观察与深入反思。他讲到,许多研究生在选题时常陷入“描述困境”——仅对现象进行表层叙述,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具有解释力的学术问题,因缺乏问题意识而难以形成有效研究。

操教授提出,学术思维的核心在于“提问能力”。他以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为例,指出自然科学的问题往往较为明确存在,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则需主动“发现问题”。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积累知识,更需培养复杂性思维、过程性思维、关系性思维与比较性思维。

在谈到“问题意识”时,操教授以微信朋友圈“仅三天可见”为例,指出当一亿用户共同选择某种行为时,其背后已不仅是个人偏好,而是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的体现。他强调,优秀的研究应能揭示现象背后的结构性矛盾,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问题。

此外,操教授还剖析了日常生活与学术思维的张力。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简化问题、追求稳定与结果,而学术研究则需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”,通过陌生化视角打破认知惯性。他鼓励学生在研究中“慢下来”,在关键处停顿、反思,从而发现被忽略的细节与逻辑。

讲座尾声,操教授以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”“被毁灭的纽约城”等跨学科研究为例,阐释了关系性思维与比较思维如何激发学术想象力。他提醒青年学子,学术训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忆知识,而在于掌握思考的方法与视角。

在互动环节,操教授就“选题可行性”“理论关联性”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。他建议研究者建立“选题思考文件夹”,接受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,并通过持续“浸泡”在材料中逐步接近问题本质。

讲座结束后,主持人庞慧敏院长对本场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。她总结道,操教授的分享精准地回应了师生在学术成长道路上最核心的困惑——即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真问题,并锤炼出深刻的学术思维。她特别指出,一场精彩的讲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,更在于传授能够“受用一生”的思维方法,而操教授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开放的分享,正是卓越学者成长路径的生动展现。

随后,我院李雪峰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。李老师充分肯定了操教授所强调的复杂性、过程性、关系性与比较性等学术思维的重要性,并指出,培养这些关键思维是一项漫长的学术修行。李老师寄语在场师生,既要看到当前教育环境下的挑战,更应以此为契机,反躬自省,共同致力于学术环境的优化与提升。

本场讲座不仅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实用方法,更启发了对日常生活与学术实践关系的重新审视。正如操教授所言:“学术思维不是远离生活,而是更深刻地理解生活。”在思想碰撞与智慧启迪中,讲座圆满落下帷幕。


文字来源:李佳敏

图片来源:杜嘉伟

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:0351-7011855 地 址: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(邮编 030006) (晋)ICP备05000471号
建议浏览使用:1024*768分辨率、16位以上颜色、Mozilla1.7、IE6.0版本浏览器